这一次,让我们一起听听他们的抗疫故事|龙岗好医“声”

最近大家可能也是在找关于这一次,让我们一起听听他们的抗疫故事|龙岗好医“声”相关内容吧?为了整理这篇内容,我特意和朋友,还有公司身边的同事,沟通了很久...也在网上查阅了很多资料,总结了一些关于的相关内容以及这类内容周边的一些相关知识点,接下来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希望通过对“这一次,让我们一起听听他们的抗疫故事|龙岗好医“声””的相关介绍,对大家有所帮助!

这一次,让我们一起听听他们的抗疫故事|龙岗好医“声”

这一次,让我们一起听听他们的抗疫故事|龙岗好医“声”

2020年,因为疫情,感染科这一科室越来越被人们听到和提及,抗疫一线、发热门诊、隔离病房、传染病、防护服等等。可以说,感染科是这次抗疫“主力军”之一。

邝建玉是龙岗中心医院感染科的一名老党员。去年疫情期间,邝建玉确诊了医院首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并顺利将他转诊至定点医院进行救治。

为了全身心投入到疫情防控中,她让先生带着两个孩子回到老家,自己则每天坚守在抗疫一线。她总说,“作为一名感染科医生,‘平’时有能力解决疑难杂症,‘战’时为大家筑起一道最坚强的防线。”

筑起一道生命防线

说起感染病,很多人会联想到艾滋、结核等疾病,感染科大夫全副武装跑来跑去,其他人则躲着走。“其实,这是一种相当落伍的观念。”邝建玉介绍,在感染病领域,传染性疾病只是一小部分,远不能代表感染学科。

这些年来,各类细菌真菌感染,尤其是对抗生素耐药的病原菌,其发病率已显著增加。“从‘传染病’到‘感染病’,一字之差,却是被包含与包含的关系。”邝建玉说。

而对于感染病人,诊断比治疗难。“日常情况是,兜了一大圈,排除所有问题,最后才考虑会不会是感染性疾病。”邝建玉说。

作为一名感染科医生,邝建玉也有被“误会”的时候。“刚开始,一些朋友听到我是一名感染科医生,多少有点抵触,对我小有打击。”但很快,这种失落和挫败感就慢慢消退,她发现,自己很享受把病人治愈好所带来的快乐。

发现龙岗首例确诊病例

龙岗中心医院是龙岗区的三甲综合医院,也是全龙岗区唯一有常规配置感染科独立病区的医院。

去年疫情,医院还接收各个街道医院以及龙岗区六院留观病区和本院发热门诊转送的病情较重或者病情进展者。他们工作的重要性和承担的压力及风险可想而知。

作为医院疫情防控的主力军,重症感染党支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战斗在抗击疫情第一线。邝建玉就是其中一位。

去年1月,疫情最为紧张的时候,感染科收住了一位有流行病学史的男性患者,临床表现上仅有低热,血液检验以及胸片检查结果并无特殊。而邝建玉是该名患者的管床医生。

她与感染科副主任李国航仔细分析了患者病情,并结合入院后的CT片上影像学特点,判断该患者高度疑似病例。

连夜完善肺部CT检查,同时与龙岗区疾控中心沟通,及时采集咽拭子样本进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第一时间拿到阳性报告,最终确诊了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首例新冠病毒肺炎患者,临床分型为(普通型)。

作为科室骨干,邝建玉主动请缨,积极报名前往龙岗区第六人民医院,驻点开展新的隔离病区的各项工作。在那里,她理顺新病区的医护防护、病人收治等各项流程,为抗疫贡献一份力量。

王美霞:

重症医学科的白衣天使,奋战在生死第一线

王美霞是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现主要从事重症神经的多模态监测及诊治。自1995年12月参加工作以来,她勤勤恳恳、认真负责,积极参加医疗、教学及科研等工作。工作中换位思考、待病人如亲人,珍惜每一条鲜活的生命。

“兴趣是从医的最大原因”

王美霞之所以选择医生这份职业,是受到了她哥哥很大的影响,高考时,正是在哥哥的建议下,她才选择了医学专业。

大学里一位神经解剖老师的教学,使她对医学的兴趣愈发浓厚,从此对神经内科情有独钟。作为重症医学科的医生,她持有《心理咨询师》、《高压氧》、《颅脑超声》等多种证书,但她还是依旧努力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重症医学科里的病人大多病情严重,在后期常常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尤其脑功能严重受累的症状。很多病人不得不插管上呼吸机,处于生死一线,甚至连和医生交流都做不到。而王美霞的任务就是抢救这些病危的患者,与各种并发症作斗争,把患者从鬼门关拉回来。

正因为担着这样的重任,王美霞的工作压力很大,工作量也十分惊人。从去年疫情开始,就一直值隔2天一个24小时班(二线兼住院总,带组、分管病人、送病人检查及会诊),经常忙的分身乏术;更别说照顾年迈的父母及年幼的女儿。

虽然如此辛苦,但王美霞并不后悔成为一名医生,每当她的病人转危为安及病情好转

,她都会觉得无比欣慰;每当病人和家属向她表达感激之情时,她会尤其为之触动,“因为自己也有亲人,亲人生病之后非常焦急是人之常情。”王美霞说道。

“挽救更多的生命”

当然,身处残酷的重症医学科,王美霞也会遇到抢救不过来的病人。这些逝去的生命每次都会让她觉得非常惋惜,觉得自己还是能力不够,需要学的东西还很多。王美霞也明白,医学是一门缺陷科学,有些病人在送来重症医学科时已经到了不可逆转的地步了,这时候真的回天乏力、爱莫能助。

在她看来,自己尽全力了,遗憾归遗憾,从没后悔自己的选择--当医生。直面生死的经历对王美霞产生了很大影响,除了让她在日常生活细节上更加注意安全,也使她产生了一些感悟,“人生充满了不确定,珍惜现有的、活在当下。”王美霞说道。

除了一些较为沉重的记忆之外,治病救人也为王美霞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1996年,她上班的第二年,自己分管的一位中脑出血昏迷的50多岁的牧民,恢复良好。

脑出血急性期死亡率很高,尤其中脑属于脑干的一部分,是人体非常重要的低级神经中枢,所以情况更加凶险。但在经过二十多天的抢救治疗后,那个牧民不但恢复良好,最后还能生活自理,还重操旧业回去放羊了。

在康复之后,那位牧民给王美霞送去了一块猪肉和一面锦旗,这也是王美霞从医收到的第一面锦旗,也是当地医院内科收到的第一面锦旗。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王美霞尽管不记得那位牧民姓名、但是那位牧民的样子却永远刻在她的记忆中了。

这件事深深刻在她的脑海中,每当想起那位牧民、都觉得无比温暖,正是在无数这样危重病患康复事件的激励下,王美霞一直在医疗领域无怨无悔地工作,希望能尽自己所能、拯救更多的生命。

【撰文】黄诗妤

【实习生】周文剑

【图源】受访者供图

【作者】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以上就是一些关于这一次,让我们一起听听他们的抗疫故事|龙岗好医“声”的相关内容以及这类内容周边的一些相关知识点,希望通过的介绍,对大家有所帮助!后续我们还会更新更多关于的相关资讯内容,关注我们,每日了解最新热点资讯,关注社会动态!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