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子兵的西伯利亚生涯——第四十六话:工作轶事(上)

最近大家可能也是在找关于鬼子兵的西伯利亚生涯——第四十六话:工作轶事(上)相关内容吧?为了整理这篇内容,我特意和朋友,还有公司身边的同事,沟通了很久...也在网上查阅了很多资料,总结了一些关于的相关内容以及这类内容周边的一些相关知识点,接下来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希望通过对“鬼子兵的西伯利亚生涯——第四十六话:工作轶事(上)”的相关介绍,对大家有所帮助!

鬼子兵的西伯利亚生涯——第四十六话:工作轶事(上)

鬼子兵的西伯利亚生涯——第四十六话:工作轶事(上)

译为原翻注释内容,注为码字的加注内容。

第四十六话:工作轶事(上)

我刚从其他劳动营过来,本以为可以休息一天,没曾想第二天就得去上工了。

上班地点在一家生产道路施工用沥青的工厂里。

说是工厂实际上里面却没有任何建筑,只是在场地中央放着些搅拌煤焦油和沙子的机械和碎石机(注),它们整天开动着发出咔咔咔的噪音。一旦石头打碎、冒着热气的沥青搅拌完成,就立刻用卡车拉去市区道路施工现场。

我一开始是做杂役,只负责运卸沙子和整理石头之类的活。凡是在这里呆过一年的日本战俘都会被当成熟练工,和苏联人一起负责操作机械设备。

沥青路面

这些打杂的工作自然没那么辛苦,只是焦油经常会飞溅出来黏在脸上和衣服上,这就令人头痛了。脸上还能洗洗对付一下,可一旦粘到衣服上就怎么洗也洗不掉了。

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我还会注意一下形象——经常洗把脸,但每天都这样实在是太麻烦了,最后和这里的其他人一样干脆不洗了,自然脸也就变得和其他人一样,也是乌黑一片了。

我不管去哪里干活都是吊儿郎当的,因此过了两三天后苏方就把我转到其他工地去了(注)。新的工作场所是安加拉大桥的铺装工地,这座大桥连通了安加拉河两岸的伊尔库斯克市区。

我接着就在这里和其他杂役共同工作,工作内容是由两个人一前一后抬着种俄语叫“纳幸基”的运输板,搬运沙石和木料(注)。

木内信夫作品——《战俘们搬运沉重的石头》中展示的这种搬运工具应该就是纳幸基

桥上的人行道上铺的不是沥青而是木头(注)。从下往上先是1米厚的沙子,然后在上表面埋上红砖一样的木块,这么做据说是因为人走在木头上,比在沥青上更舒服。

也可能是一到冬天这种方法,更适应当地的冰天雪地的气候,北方国家自有他们的生活智慧。

从桥上可以清晰地望见伊尔库茨克火车站。

看到站内出入的列车和货车时,工作现场的每个日本兵都不由地说:“啥时候才能坐上火车回国啊……。”

若是看到有日本战犯搭车往东走(哪怕他们不是回国,单纯就是从一个劳动营转移到另一个),我们就不禁有把“纳幸基”扔进河里,就这么直接冲到车上去跟着一起走的冲动。

伊尔库茨克的安加拉大桥

听说真有有人把持不住,直接做出了从桥上往河里跳这种壮举,然而桥下正好路过一艘船,于是最后以发出一声闷响惨淡收场。

当然这是我来这里之前发生的事情了。

在苏联,无论干什么活都会有个定额(注)。这里监工的嘴巴老是罗哩罗嗦片刻不得消停,而我们都把他当成耳边风。

在这座安加拉大桥上,有次负责我们作业的队长池田和苏方监工发生了争吵,这件事我一直都记得。

整个过程是这样的:

“日本人为啥不好好干活?”

“你看,不都在好好干着吗?”

“我不是说这里,是所有在西伯利亚的日本人都没好好干活。”

“那我得问问你了,如果俄罗斯人被日本扣押的话,你觉得他们会好好干活吗?”

这些日本人总是摆不正自己的位置,其实还是苏联太宽容的原因

“苏联人不会为天皇干活的。”

“那么我们日本人也不会为苏联的斯大林干活的。”

“你这个法西斯反动派!”

只要一跟苏联人吵架,他们马上就会往我们头上扣法西斯的大帽子。

当时对被扣押的日本人员来说,没有比法西斯分子、反动派更让人讨厌的词了。

因为每个劳动营都提出口号说:“别放法西斯分子、反动派回日本!”

而且据说苏联方面也正是这么做的。

把这些日本兵划为法西斯没有任何问题

所以每个日本兵都相信,一旦被苏联人划定成法西斯分子、反动派,就意味着再也无法回日本了。但其实即使被当成法西斯分子、反动派的人,他们回国的时间虽然有早有晚,但最后还是都被苏联给送回去了。

虽然没过多久我就又被转到其他劳动营去了,但听说那位被称为法西斯的池田队长,也在不久后便转走了。

木内信夫作品——《采集石料》

注注:细节之中其实藏着很多历史真相,作者这里的记录其实也说明了,当时苏联面临的一些窘境,也是苏联战俘营中战俘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无论是作者还是木内信夫都被派去打过石料,重建住房的工作是当时苏联最紧迫的事情之一。

在战争中苏联有1 710座城镇和7万个村庄被夷为平地,600万栋楼房被炸毁,2500万人无家可归,200万人被迫住在简陋的窑洞里。战争时期,大量苏联平民和法西斯战俘被转移到了西伯利亚地区,也使得当地住房供不应求。

然而苏联当时建筑业机械化程度仅达7.4%,很多损毁的房屋只能用手工劳动修复。战争爆发后,上千万苏联青年男子奔赴前线,工人数量严重不足。幸好苏联一直强调的男女平等起了大作用,到1942年末,女性劳动者已经占了苏联全体劳动者的81.2%。

木内信夫作品——《半地下的劳动营宿舍》

没有人手自然就没法生产建筑材料,因此在战争时期苏联的战俘营,基本都没能达到建筑要求,很多都是用破烂建筑临时充数。这一时期的战俘,基本上在被俘时就已经十分虚弱。加上住宿条件恶劣与严酷的天气,所以在1943年,苏联战俘营的死亡率,一度飙升至了524.6‰。

网传的苏联让战俘,自己在西伯利亚挖个地窝住的传言,并不全是假的。在战争时期确实发生过这种情况,但战后没有这种事了,这时的所谓地窝,大多是木内信夫描绘的这种半地下的建筑。在新疆建设兵团这种建筑并不罕见,就叫做地窝子。

自1937年到1945年,每年日本绑架数十万同胞去矿山当苦力,另外还有战俘和罪犯也被发配矿山,他们中至少过半死于矿山艰苦的劳动环境下。

注注:苏联人对作者这样的偷奸耍滑的家伙也实在是忒好了一点啊。

抗战时期日本人在中国抢掠的矿山,都使用绑架的中国苦力劳动。规定的当天任务完不成,中国苦力不但食物会被剥夺还会被毒打。中国苦力被打残后,直接就扔进了万人坑等死甚至活埋。

而苏联对此的惩罚,也就是完不成定额没饭吃而已,而超额完成定额则会给予奖励。

以1944年1月份的标准为例:完成劳动任务40%、40%~65%、65%~80%、80%以上的战犯,分别发放面包300克、400克、500和600克。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一点,这个规矩不仅仅是针对战犯,也针对古拉格的犯人。也就是说苏联对战犯的标准,和自己的犯人一直是同一个标准。

注:用木头有三个明显的好处:

1.木头能吸湿,当冰雪融化时能避免表面形成积水;

2.木头表面不容易结冰;

3.木头的脚感比石头路面更舒服。

无疑前两点对于人行道防滑是大有裨益的,说到这码字的不由想到了我这城市里,那一下雨就人车都打滑的人行道。

觉得码字的文章还行,走过路过看过请赞个粉个转个。

谢谢大家的支持。

对本文感兴趣的话,请搜《鬼子兵的西伯利亚生涯——第四十五话:第9劳动营(下)》。

以上就是一些关于鬼子兵的西伯利亚生涯——第四十六话:工作轶事(上)的相关内容以及这类内容周边的一些相关知识点,希望通过的介绍,对大家有所帮助!后续我们还会更新更多关于的相关资讯内容,关注我们,每日了解最新热点资讯,关注社会动态!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