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可能也是在找关于圆桌对话:共商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相关内容吧?为了整理这篇内容,我特意和朋友,还有公司身边的同事,沟通了很久...也在网上查阅了很多资料,总结了一些关于的相关内容以及这类内容周边的一些相关知识点,接下来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希望通过对“圆桌对话:共商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相关介绍,对大家有所帮助!
圆桌对话:共商新能源高质量发展
在9月4日举办的“2021氢能产业发展论坛暨第十一届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峰会”上,6位嘉宾进行了圆桌对话,共同探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
1.西门子能源股份公司新能源业务全球首席战略官兼亚太区业务负责人 赵作智:氢能产业“热”发展需要“冷”思考
氢能在中国是危化品,就像一个“钟摆”,安全问题时刻引起警觉。从技术上说,安全没有问题,但不代表不出事故,出事原因往往来自人的意识。氢能技术成熟度不及其他能源,如果最低价中标,可能会用便宜材料代替来压缩成本,一旦出事将冲击整个行业,因此氢能安全生产必须摆在第一位。
西门子正在全球范围内加速发展氢能,目前已在英国、意大利、智力、奥地利等地布局了相关业务,西门子的目标是致力于成为氢能领域的全方位解决方案提供者,将推广面向未来的多维能源转换系统并提供系列产品,推动绿色氢能发展和全球降碳进程。
2.意大利国家天然气管网公司中国董事兼高级副总裁 彭宁科:扮演氢能产业赋能者角色
第一,发展氢能应以绿氢为终点,但发展绿氢最大的瓶颈是电解槽装置的成本。第二,商业模式的问题,氢能下游应用场景广泛,如果专门新建运氢管道成本高昂,可行的办法是天然气管道掺氢。目前欧洲试点天然气管道掺氢10%已不存在技术问题。
意大利国家天然气管网公司,是欧洲最大的独立天然气基础设施运营商,占有欧洲20%的产能,还有LNG接收站。未来,公司将成为氢能的基础设施运营商,从氢能上游到下游扮演赋能者的角色,给上中下游氢能产业的运营商提供合作机会,比如通过管线来运输氢等。
3.美锦集团副总裁 姚锦城:广泛布局氢能行业
美锦五年前开始布局氢能,以山西特有的、发达的焦化行业为切入点,现已建成焦化工业尾气制氢和提氢,成本约12元/公斤,远低于常规制氢成本。五年来,美锦氢能发展形成了以“点、线、网和平台”为格局的全产业链的生态闭环。
根据美锦“产业链+区域+综合能源站网络”的总体布局,将在氢能行业广泛布局,目前已经搭建了氢气的“制储运加”氢能供应体系、“膜电极-燃料电池电堆-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燃料电池商用车整车”氢能车辆制造体系,以及氢能示范应用三大体系,并复制成熟的广东氢能发展模式,在山西晋中、山东青岛、浙江嘉兴积极落地氢能产业园。
4. 协鑫氢能事业部执行总裁、协鑫新能源副总裁 周振声:推动氢能发展需要“三化合一”的协同
第一是行业化。氢的应用,尤其是去碳背景下氢的应用,在各行各业,交通、未来能源都会是新的增量,当然还有更大的存量。所以在各个行业的应用,根据区域特点和行业结构要有不同布局,上到顶层的政府,下到各行各业的关联体系,都应该有协同。
第二是规模化。目前来看,北京、上海、广州已经宣布了“十城千辆”的目标,在交通领域已经开始了,工业领域体量更大。基于碳市场交易下的规模化,不管是制氢、储运还是消纳,应该会有比较好的新的发展通道和趋势。
第三是区域的生态化。我之前看过两个案例,尤其今年德国汉堡有一个案例,德国整个北部把一个大的汉堡港作为枢纽,联动了十多家企业,包括空客、燃料电池商、装备商、钢铁商等,做了一个全局部署,政府统一地进行整体的布局,形成了完美的、规模化示范体系。
这“三化”如果能以省为单位进行区域协同,对将来整个氢能市场的推广会有战略性的价值。
5.上海博氢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沈建跃:不解决“储、运、加”三大问题,氢燃料电池产业化无从谈起
现在全球的大势是在做新的能源平台,以氢作为能源平台,重构一个产业链。要把制、储、运、加整个产业链做起来,需要有技术突破、有完善的法规规定,这是一个很缓慢的过程。
我看到国内现在很多企业都在这方面布局,但是对安全问题有点忽视,也太乐观。现在氢燃料电池最大的问题,一个是安全,另一个就是成本。当前很多光伏企业都在进入制氢领域,对制氢非常重视,很关注成本。但是氢燃料电池最大的问题不在制氢,而在储、运和加氢,不解决这三大问题,氢燃料电池的产业化无从谈起。国内都在重点做交通领域的氢利用,这就需要把氢运到客户手上。但我国所有的光伏都在北部、西部有大量资源的地方,怎么把它运到客户手中?这是需要克服的问题。在储氢、运氢、加氢各环节,应该以什么样的思路来解决这个问题?在今天我没听到这样的探讨,这是需要重视的。
另外,氢燃料电池是多样化的技术,不单单是在交通领域,在发电领域和其他领域里也是非常有用的。
6.隆基氢能副总经理 王英歌:氢能发展的根本问题是成本问题
我认为发展氢能的本质就是要解决去碳的问题,绿氢在脱碳的过程中将会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目前氢能发展的根本问题就是成本问题,比如说用光伏电解水制氢,在制备环节,就是光伏的电价加上电耗再加上电解槽系统的成本。
第一个是光伏电价。光伏的技术路线是非常清晰的,在过去十年下降了100%,现在很多地方可以做到两三毛钱一度电的电价。光伏的一度电价里面,技术成本只有六七分钱,电网的过网费、土地税费、融资成本等非技术成本比较高,可能占了两毛多钱。如果能降低非技术成本,就可以降低光伏进行电解水制氢的成本。
第二个是电耗,电耗通过技术方面的努力,包括材料方面和系统工艺方面的优化。电解槽在过去十年降低了60%,未来还会继续降低。未来如果要降本的话,就要大规模、标准化制造。
在政策方面,我呼吁可以借鉴光伏和风电政策发展路径。中国在2014年推出了光伏标杆电价政策,如果是鼓励绿氢的发展,可以在绿氢价格方面进行政策考虑。比如说给绿氢定价。
总体上,绿氢迎来一个风口,如果在政策方面稍加支持,就能取得更好的腾飞。
(文丨本报记者 赵紫原 李玲/整理)
End
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出品 | 中国能源报(ID:cnenergy)
编辑 | 李慧颖
以上就是一些关于圆桌对话:共商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相关内容以及这类内容周边的一些相关知识点,希望通过的介绍,对大家有所帮助!后续我们还会更新更多关于的相关资讯内容,关注我们,每日了解最新热点资讯,关注社会动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