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可能也是在找关于大众电动车的“失败”相关内容吧?为了整理这篇内容,我特意和朋友,还有公司身边的同事,沟通了很久...也在网上查阅了很多资料,总结了一些关于的相关内容以及这类内容周边的一些相关知识点,接下来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希望通过对“大众电动车的“失败””的相关介绍,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众电动车的“失败”
你会去买一辆大众的电动车吗?
今年至今,中国大概有1.8万人购买了大众的电动车。
且不说这远不及特斯拉在中国的单月销量,就连很多人瞧不起的造车新势力的屁股,大众也没摸着。
而2020年,大众在中国销售了385万辆燃油车。如果有人还记得大众在中国的巅峰时刻——那可是全年卖掉400万辆的天文数字。
两相对比,大众的“电动化”似乎在中国不怎么灵,无法复制燃油时代的奇迹。
曾经有网友揶揄:中国的大众,世界的丰田。中国一直充当大众最重要的全球市场,非之一。仅中国一个市场,就为大众贡献了全球50%的销量,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然而,电动时代正在改写一切。
大本营欧洲消化了大众73%的电动产品,而原本被寄予厚望、势在必得的中国市场,仅帮大众卖了10.7%。
虽然一切才刚刚开始,胜负也言之过早,但由市场分野所造成的命运分野,正在渐渐地撕裂大众。
一 大众没有改变
要搞清最懂中国市场的大众,何以忽然看不懂中国市场了?我们就得先搞明白一些看似微不足道,却攸关生死的大问题。
请问,如果你喜欢德国足球队,我现在将每个你熟悉的球员统统换掉,请问这还是德国队吗?
是。
那如果你喜欢梅西所带领的巴萨,我现在将梅西卖掉(已然如此),请问这还是巴萨队吗?
对于很多人而言,不是。
我们再深入一点。
请问,如果将你大脑里的记忆替换成另一个人的记忆,这个人还是你吗?
再请问,如果将你的家乡夷为平地,再重新盖起截然不同的建筑,你觉得这还是你的家乡吗?
为什么不是呢?
之所以如此故弄玄虚,是为了引出另一个元认知——一个东西之所以是一个东西,是由于其归属于一个固定系统;而一个东西之所以与另一个东西不同,是由于两者分属不同的系统。
而系统什么?
概括讲是由“要素、连接和功能”组成。
例如,德国队的要素是全体球员和教练,连接方式是球赛和国家荣誉,功能则是为了踢球、赢得比赛。
多云君刚说的把“球员替换掉”,就是替换“要素”,但本质上没有变化,尽管物是人非,但德国队依然是德国队。
而梅西所在的巴萨队却非如此。
对很多人而言,巴萨的要素是梅西+全体球员+教练,连接方式是以梅西为核心的全体球员和球队荣誉,功能则是为了踢球、夺冠。
因此,就算只剔除到梅西一个人,“要素”和“连接”就已然发生本质的不同。巴萨顿时被划分为了“梅西系统”和“非梅西系统”,于是没有梅西的巴萨就不再是很多人喜欢的巴萨,就像没有乔丹的公牛、没有科比的湖人一样。
明白了何为系统,我们就能真正的从系统层面来审视燃油车与电动车。
大众燃油车的要素是:一大堆数不清的部件和工艺;连接方式:用汽油驱动;功能:出行。
大众电动车的要素是:一大堆能数清的部件和工艺;连接方式:用电力驱动;功能:出行。
看似有所变化,但实际上又没什么本质变化。因此大众的燃油车和电动车其实还是属于同一个系统。
我们再以特斯拉为例。
特斯拉的要素是:一大堆能数清的部件和工艺,以及超级计算机;连接方式:用电力驱动和用软件赋能;功能:出行和智能体验。
是的,不止特斯拉,包括比亚迪以及一些造车新势力在内,已然属于另一个新系统。
人们为什么不愿意去买大众的电动车呢?不是因为工艺,也不是因为不相信大众的诚意,更不是觉得那相差几十公里的续航真让自己无法忍受,而是单纯的认为大众的人机交互太差、体验太差、系统太差。
也就是“旧系统”与“新系统”之别。既然市面上已经存在较为成熟的新系统,为什么又要去买大众这样的旧系统呢?
但为什么是同样的产品,欧洲就吃大众这一套,中国消费者就不买账了呢?
好问题。
二 欧洲没有变化
不单单是大众的电动车在欧洲卖的更好,欧洲的豪华电动车市场,排名第一的也并非特斯拉,而是奥迪e-tron。
也同样的,奥迪e-tron在中国市场水土不服,不仅卖不过竞争对手奔驰EQC,就算打折也卖不过造车新势力。
不愧是同一个集团,大众和奥迪的问题是同样的突出与相似。
电动车与燃油车两个系统的分叉,其实也是中国市场与欧洲市场的分野。
作为工业时代与汽车工业的双料发源地,欧洲人对机械美学情有独钟,特斯拉的纯粹电动化在他们眼中更像玩具,尤其是它还来自“没文化”的美国……嗯,欧洲人看美国人就跟北京人看上海人一样。
于是,对机械美学依旧有所坚持的大众ID、奥迪e-tron,就成为他们心中对电动车的最佳诠释。
只不过,这份诠释在中国消费者看来则有点跑题。
中国汽车市场对工业血液的机械基因并没有什么信仰。
毕竟汽车对中国而言只是个舶来品,虽然没有底蕴,但也一并没了包袱,给了任何新物种疯长的机会,否则老年代步车也不会以六十迈的速度冲上高架……
尤其是,中国人对于电动车的理解,与欧洲人相比几乎是南辕北辙。
中国人认为一辆纯粹的电动车并不单单是纯电化,而是车联网。而欧洲人认为一辆纯粹的电动车是安全和扎实。
中国人是站在互联网里看电动车,而欧洲人是站在燃油车里看电动车。这是两种视角的根本不同。
所以在中消费者的认知里,电动化约等于智能化;欧洲消费者则认为电动车就像当年柴油机向汽油机转变一样,无非是动力总成的更迭而已。
这也不能怪两者的分歧,毕竟中国的互联网产业领先欧洲好几个段位,中国有太多的互联网原住民可供于住进车里。
在电动化的时代,欧洲车市和中国车市已经处于两种不同的语境,两者差了一个互联网市场。
同样景象我们在手机时代也曾亲眼见过。欧洲的手机诺基亚,对智能手机的理解还停留在电阻屏的阶段,而没文化的美国人则搭起了系统应用。
而汽车更为特殊,早已在欧洲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扎根于此的车企也自然是该文化的传道者,它们对机械美学的刻画入木三分,但对于电动魅力还心存怀疑。
同时,也心存无力。
若是纯粹的以电动车的标准来看,大众ID的完成度已经很高;但要是考虑进智能化的因素,在中国消费者眼里,大众ID只是一款半成品的电动车。当然,奥迪e-tron、奔驰EQC也同样如此。
正如智能手机与传统手机的交替之际,中国消费者的关注点不再是皮实、耐用和砸核桃;而是能否上网、下应用以及无数的新体验。
大众ID保留了大众的所有优点,静音、精致和扎实;但关于车联网或智能化方面,则基本都浅尝辄止。
与当年诺基亚的做法何其相似。
这也就是解释了质量和做工问题频发的特斯拉却在中国水涨船高,一向关注各种评测和碰撞测试的中国车主,真到掏钱的时候,对此便会进行选择性的忽视。
很多人批评说这是因为中国消费者肤浅、不成熟、不懂车。
事实恰恰相反。
智能化汽车,才是中国几代消费者一直所想象的汽车该有的样子。
历史的时间点很微妙。
汽车在中国真正进入大面积的消费时代差不多是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这一条时间线与中国人对IT所代表的科技线、科幻电影所代表的娱乐线是重合的。
而欧洲呢?对汽车的感知则是起自百年多以前的工业时代。
这就造成两项差异。
哪怕在90年代,很多懵懵懂懂的少年,都觉得汽车是该听语音的、解放双手的、能联网的,甚至是能飞的。即便它现在不如此,未来一定如此。
也就是说,中国人对汽车的机械感很模糊,但对科技感很明晰。
而欧洲基于漫长的文化熏陶,则认为“复古”、“传承”、“文化”才是汽车工业的精髓。
中国消费者虽然接触汽车的很晚,但却从一开始就是往前看;而欧洲市场则希望往后看。前者关注你革新了多少,后者在乎你继承了多少。
相比较欧洲人站在机械的顶点,中国人反倒是站在科技与机械的交叉点。
所以特斯拉,乃至造车新势力在消费者心中都很香,但曾经的王者德系车、日系车则首次坐进了冷板凳。
在电动化的路上,德系车与日系车遇见的是几乎世界范围内最难伺候的消费者——他们不仅要强悍的续航,还要出色的智能体验,要极致、要科技、要扎眼、要豪华、要品牌,更要鹤立鸡群。
所以,大众电动车面对的是两种分野的市场,自身也在“新旧系统”中不断被撕裂。
这不单单是大众一家的问题,几乎是所有传统车企共同面临的困境。
任何一个时代的改变,不能只盯着它带来什么,更要去研究它吹走了什么。如果在你一系列的创新中,什么都没有吹走,那么真正的改变就没有发生。
-end-
以上就是一些关于大众电动车的“失败”的相关内容以及这类内容周边的一些相关知识点,希望通过的介绍,对大家有所帮助!后续我们还会更新更多关于的相关资讯内容,关注我们,每日了解最新热点资讯,关注社会动态!
评论